
台湾高雄一名11岁男童日前因腹痛、冒冷汗、呕吐送医,经腹部X光检查发现腹内积满粪便,确诊为便祕,妈妈说孩子平时边玩手机边上厕所,常被催促快点沖马桶,结果自己也分不清到底有没有解乾净,医师提醒,学童暑假结束开学后,因作息改变、课业紧凑,儿童功能性便祕挂急诊的案例明显增加。
阮综合医院急诊儿科主治医师萧宇超指出,小儿功能性便祕非结构性疾病,多与排便习惯、饮食内收留与心理因素有关,孩子一个月内若排便少于3次、粪便坚硬、排便疼痛或出现胀气、食慾下降,就可能是便祕,这类病例在学龄期儿童特别常见,原因多半是排便时间不固定、久坐、缺乏蔬果及水分摄取,加上使用手机分心,导致排便反射被中中断。
萧宇超说,他最近收治一名6岁女童,X光显示肠道积粪严重,妈妈坦言孩子升小学后,还没习惯上课节奏,常忍着不上厕所,几天没排便也记不清,直到腹痛严重挂急诊。
他提醒,便祕影响食慾与营养吸收,甚至导致肠道蠕动迟缓、腹胀或夜间遗尿等题目,不可轻忽,治疗上,应先调整饮食与生活作息,萧宇超建议,增加蔬菜与水果等高纤维食品摄取量,并确保足够水分。
小学生至少天天喝足1500至2000c.c.,每餐蔬果量应达孩子两个拳头大小,排便习惯也要重新建立,饭后10分钟为结肠反射最旺盛时段,应鼓励孩子此时上厕所,避免同时玩手机或阅读,以免分心。
此外,家长可协助固定排便时间,无论在学校或家中,都让孩子有舒适如厕环境,逐渐培养逐日排便生理节奏,若症状严重,可依医师指示短期使用软便剂或口服药物,但不宜自行购买泻剂或甘油球,以免破坏肠道功能。
萧宇超表示,便祕会使肠道蠕动变慢、营养吸收受阻,若孩子出现生长迟滞、体重减轻、腹胀及情绪不稳,应就医检查排除肠道或代谢异常题目,除了药物治疗至少1至3个月,更需同步调整生活及饮食习惯,避免孩子反覆便祕恶性循环。